◎ 当前位置-风中看点
网络歌曲低俗化 究竟该何去何从
文明风   |  时间: 2008-01-21   |   文章来源: 新华网
 

   在中国音乐家协会日前在北京召开的“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座谈会上,与会代表痛批了目前一些网络歌曲的低俗化现象。同时,以阎肃等为代表的在京40位词曲作家、歌唱家,联名发起了“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倡导网络音乐健康发展”倡议书。

    此举一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多年来围绕网络歌曲的争论被集中放大。在叫好和反对的声浪中,一个核心问题鲜明地凸显出来:在倡导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今天,网络歌曲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该如何走出低俗?该何去何从?

某网站评选出的十大恶俗网络歌曲 (资料图片)

    可爱“大米”变成“过街老鼠”

    三年前,一曲首先在网络上传唱的《老鼠爱大米》一夜走红,直至走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红地毯。此后,以通俗、轻松、幽默为特点的网络歌曲在国内乐坛风起云涌,大量平民歌手通过网络,把自己和其所创作的歌曲推向社会。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网络歌曲却迅速滑向了令人不安的低俗之中。

    今年上半年,某网站评选出了十大恶俗网络歌曲。有舆论指出,事实上,这份榜单并不能概括目前互联网流行歌曲的全貌,远比“入榜”歌曲恶俗得多的作品并不鲜见,有的歌曲打着搞笑的名义,大肆宣扬庸俗人生哲学,甚至出现了一些脏话连篇的所谓作品。

    “网络歌曲如此混乱的局面,让社会上很多人士特别是一些家长非常反感,其中的一些元素明显对青少年成长不利。”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编辑吕铀认为,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音协对网络歌曲亮“红灯”是必然的,也是负责任的。

    在那份中国音协的倡议书中,对网络歌曲低俗化倾向是这样阐述的:近一段时间,有些网络歌曲格调低俗、歌词怪异,甚至以打情色擦边球等做法来哗众取宠,在客观上败坏了社会风气,毒害了青少年心灵,玷污了音乐艺术,这是令我们痛心和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中国音协副主席徐沛东分析说,“这些歌曲,有的淫言秽语、宣传色情;有的痞话连篇,充斥着语言暴力;有的主题空洞、矫情做作;有些则语无伦次、废话连篇。实在太低俗。”

    低俗网络歌曲,成因何在?

    那么,为什么短短几年时间,网络歌曲就从备受欢迎的“大米”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网络歌曲,为何几年间就流于低俗?

    徐沛东认为,网络歌曲出现这种恶俗之风,除了网络音乐的门槛低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网络歌手的“一夜成名”刺激了很多人,于是泥沙俱下,低俗之风泛滥。

    有专家指出,互联网的普及让每个人都获得了平等实现音乐梦想的机会。但与之相伴的是,这些网络歌曲往往倾向表面化的个性标榜,而缺乏对生活内涵的发掘。更糟糕的是,为了哗众取宠,一些歌曲还采用侮辱人格和打情色擦边球等“出位”的做法,导致格调低下之风在网络歌坛蔓延。

    一些网民也对网络歌曲的低俗化现象表示了遗憾和痛心。网民们指出,一些歌手为了达到一夜成名的目的,把恶搞当幽默,创作上毫无道德感和艺术责任心;一些专业网站和手机彩铃制作商等,则为了经济利益罔顾社会良俗和道德,传播劣质作品。上述种种恶行导致网络歌曲的集体名誉受到损害。

    此外,也有舆论指出,对网络歌曲的监管不力,也是低俗现象泛滥的重要原因。首先,对于网络歌曲的管理在制度上存在空白地带。目前,我国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品监管部门还没有涉及网络歌曲这一领域。互联网有关管理部门只对网吧等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公共场所实施监管,如涉及到出版物的版权问题,则由知识产权部门监管,网络歌曲在事实上是处于“监管真空”。

    此外,政府管理部门的相关政策滞后。以前,流行歌曲的传播渠道是通过唱片或者磁带,有关管理部门针对这些音像制品的来源,制定了详细、有效的管理办法。但那些办法对于新兴的网络歌曲则鞭长莫及。

    未来之路何去何从?

    那么,已经明显受困于低俗的网络歌曲,未来之路该何去何从?

    中国流行音乐协会秘书长、音乐评论家金兆钧认为,网络歌曲已成为音乐创作中的重要品种,不能一棒子打死,要区别对待,认真辨别“通俗”“低俗”“恶俗”之间的差异。对“通俗”的应宽容和鼓励,对“低俗”“恶俗”的则要坚决抵制。

    著名词作家阎肃说:“绝不能再任由这种恶俗化的风气蔓延下去了,音乐人要对我们的国家和下一代负责。媒体应该把好关,从源头上遏制低俗网络歌曲的传播,并旗帜鲜明地展开批判。”他提出,网络上应该多宣传优美的歌曲,如江西最近举办的“红歌会”反响就很好,收视率很高。

    音乐人郭峰在接受采访时说,网络歌曲的走红、低俗网络歌曲的泛滥,从一个方面折射出当前流行音乐的低迷。“网络音乐的盛行打垮了很多优秀专业音乐人。音乐不再是个人艺术奋斗的理想,而更多地沦为赚钱牟利的工具。”

    郭峰认为,文化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优秀歌曲的扶持和重视,让优秀歌曲的劳动和创造得到保护,用大量有活力的主流的流行歌曲取代由投机商和文化掮客炮制的低俗网络歌曲。由此,使网络歌曲在良性的音乐环境下自我调整,走上正常、健康的轨道。

    记者从中国音协了解到,为了引导网络歌曲健康发展,中国音协将于明年举办网络歌曲大赛,旨在用优秀的作品占领网络阵地,让低俗的网络歌曲失去生存空间。(记者 万一)

反 思


  网络歌曲恶俗风:《那一夜》亵渎了什么?

    中国音乐家协会日前在京召开"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座谈会,与会代表痛批了以《那一夜》《大连站》《狼爱上羊》等为代表的网络歌曲低俗化现象,同时,以阎肃等为代表的在京40位著名词曲作家、歌唱家联名发起了"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倡导网络音乐健康发展"倡议书。

    此举一出,犹一石激起千层浪,多年来围绕网络歌曲的争论一时间被集中放大。而在或叫好或反对的声浪中,一个核心的问题让任何一方都无法回避且需要认真思索--经过近几年迅猛的发展,在倡导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今天,网络歌曲这种新时期独特的艺术存在形式,到底该何去何从? >>>点击详细


观 点


  网络歌曲应在自律与自省中成长

    “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推动网络歌曲健康发展”座谈会日前在京举行,阎肃、谷建芬、徐沛东、李海鹰等音乐界知名人士悉数出席。会议上,包括刀郎、杨臣刚在内的一批网络歌手的成名歌曲被点名批评。(见10月21日《新快报》)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来网民热议。一些人认为,恶俗网络歌曲早就该抵制了,也有一些人认为,存在即为合理,在多元化的今天,网络歌曲招人喜爱,专家学者不应动辄横加指责。 >>>点击详细


  口水只是对粗俗无用的声讨

    很清楚,就抵制粗俗歌曲一事中国音协感受到了尴尬。

    10月19日,40位音乐界知名人士对粗俗歌曲进行了从头到尾的集体讨伐。而一般民众则普遍持有反感,认为这是一种粗暴的、装腔作势的、自诩为艺术代言的行为。就这样,一次关于粗俗与高雅的讨论开始了,到底谁更有权为“粗俗”和“高雅”下定义?是艺术家、权威,抑或是普通民众?姑且先放下对粗俗与高雅的定义,看一看这些被定位为粗俗的歌曲是怎么诞生出来的。 >>>点击详细

对 策


  音乐界权威人士倡议:网络音乐 如何走出低俗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和便捷的平台,本身无良莠,关键是创作者的价值导向。作曲家要努力创作出优秀的网络音乐作品,创作出更多适合网络传播的优秀作品,占领网络空间,让低俗文化没有生存空间,运用多种形式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些专家表示,要让网络歌曲在良性的音乐环境下自我调整,走上正常、健康的轨道。

    徐沛东表示,对网络歌曲一定不能一棒子打死,“中国音协明年将举办一个训练班,对网络歌曲创作者进行专业培训,同时还将举办一个网络歌曲大赛,希望能够引导网络歌曲走上正途。” >>>点击详细


  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文化以其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迅速扩张,不仅全方位地渗入人们的生活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观念。网络的发展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加以引导。 >>>点击详细

 

责编:林芳斌

 
 福州市城区明年将普遍建立"慈善助老服务站" 01-21
 “十大杰出青年”“中国杰出青年农民”评选揭晓 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