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风中看点
从"馒头事件"看网络舆论"泡沫现象"
文明风   |  时间: 2008-01-21   |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政府辟谣:纯属无稽之谈

    是网民太盲从还是网络太浮躁

    1月4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上,刊载《国家标准〈小麦粉馒头〉有关情况介绍》,出面澄清:标准全文未对小麦粉馒头产品的形状作任何具体规定。并特别解释,该标准规定中提到,小麦粉馒头要外观形态完整,色泽正常,无黄斑、灰斑、黑斑、白毛和粘斑等缺陷,无异物,“这只是在产品感官质量基本要求方面提出限制性要求”。

    同时,网站上登出了该标准的全文。这份编号GB/T21118—2007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小麦粉馒头》,于2007年10月16日发布,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该标准为国家推荐性标准,只是对生产企业的一种指导性标准,不具有强制性。”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标准旨在规范行业生产,提高馒头食品加工的质量与卫生水平,而不是单纯地对馒头的形状大小做出限制,说馒头只能圆不能方,更是纯属无稽之谈。

    “由于一些手工作坊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标准缺失,馒头品质及卫生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一位馒头生产企业技术人员说,人们在市场上经常看到,有的馒头白得像雪,有的馒头硬得像石头,还有的馒头比面包还松软。至于内在的质量,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制定一整套标准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显然是一则恶劣的假新闻所致”,一位网友列举了他的证据。该新闻的最初来源是一份都市报,报道中没有明确的消息源,通篇都是用“据称”、“某企业负责人介绍”,显然没有深入求证。

    有网友感叹:“肥皂泡”破了,才发觉自己白费了“口水”。一些网友反思:我们为什么总被假新闻忽悠?是网民太盲从还是网络太浮躁?

    专家认为:网络天生具有“放大效应”

    信息发布越清楚,猜测空间越小

    中国社科院委托“华闻在线”撰写的《2007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近期发布。专家在报告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个新的舆论形成机制渐渐露出雏形。这对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具有开拓性的作用,但网络也往往成为流言和传闻的扩散平台,对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影响值得关注。

    专家认为,开放的天性使网络平台具有“聚合效应”、“放大效应”。一些虚假、不实信息经过网络扩散,会形成巨大的舆论“泡沫”,影响社会舆论和政府决策。

    “我觉得,‘馒头事件’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信息发布者没有把好关。首先,在发布权的监管上不力,所以让不实新闻有机可乘。其次,信息发布得不清楚。这个问题专业,讲得不明白,那普通老百姓肯定会猜测了。”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说。他认为,“公共信息发布,讲述越清楚,信息量越大,留给猜测的空间就越小。”互联网时代,公众对一些信息有不同的解读,是正常现象。要想让信息准确传达,取决于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够充分,后续的说明和解释工作到不到位。

    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地方和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在发布信息和处理突发事件时要改变对互联网“不理、不用、不管”的现象,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这是相当有必要的!”(记者 吕绍刚)

责编:林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