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中山与同盟会福建支部会员合影

同盟会福建支部会员证

1946年7月7日长乐人林素园立《黄花岗中学碑》,缅怀烈士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时,不少游客发现23名闽籍黄花岗烈士中,连江人占了一半多;原来当年有个叫吴适的连江人,带领乡亲加入同盟会,后来他还成了孙中山的秘书。
“黄花岗23名福建籍烈士中,居然有13名都是连江籍的?”,福州61岁的郑依伯到位于于山的新辛亥革命纪念馆参观,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
郑依伯还翻了翻新馆的留言簿,发现不少游客都留下跟他一样的问题。
回家后,郑依伯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主持人,为了弄清原委,主持人特意去了福州和连江的博物馆。
福州市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说,当年孙中山先生还曾高度评价:“当年牺牲最多者,当推‘粤之花县’、‘闽之连江’。”
连江县原党史办主任吴用耕,对这段历史深有研究,他昨天下午向主持人讲述了缘由:
连江当年在全国也是辛亥革命发源地之一,许多人都追随了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
当年,福州五口通商后,外国传教士把鸦片及其种植引到连江,乡民深受其害,1908年,浦口拳师和郑瑞声等人为了农村自卫的需要,组织“广福会”,练拳习技,后来受孙中山同盟会影响,改名“光复会”,发展很快,近千人参加。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与一个关键人物有关,他就是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连江人吴适。
吴适1905年就加入同盟会,常到福州与林文、林觉民、刘元栋等联络,共图革命,挽救中国。1911年,林觉民由日本东京返回福州,传达同盟会在广州起义的决定。林文写信告知吴适,并派刘元栋来联络。吴适迅速组织26位革命党人,从马尾乘船转香港抵广州参加起义。起义时,他被编入黄兴率领的第一路“选锋队”,因寡不敌众失利,连江志士相继牺牲13人。他在广州城外被清兵捕获,被判绞刑,等候秋决,后因武昌起义,广州光复被释放出来。1920年任孙中山大元帅秘书。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吴适也结束戎马生涯,隐居乌山卖画为生,后来被选为福建省政协委员,担任福州画院名誉院长等职。
临走时,吴老还兴奋地告诉主持人,连江县也正计划兴建一座辛亥革命纪念馆。(记者 李熙慧 游庆辉)
责编:林长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