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污水的养猪场
穿上消毒白大褂,套上塑料靴,先在消毒紫外线灯下照一会,再趟过消毒水后,我们才进了传说中的生物发酵舍零排放猪场。
让人惊讶的是,这家位于福清海口镇的零排放养猪技术省级示范基地的猪舍里,竟然几乎闻不到猪粪臭味,也没有成群的苍蝇蚊子,更无污水横流。“要是没有猪叫,你闭上眼走进来,肯定猜不出这是猪场。”基地负责人说。
秘诀何在?“我们根本不需要排放污水,秘诀就在猪身下的垫料里。”他说。
记者看到,这里所有的猪舍里都垫了一层厚厚的“床垫”。“这是由谷壳、锯末和添加剂等混合而成的有机物垫料,猪养在上面,排出的粪尿就被这些有机物质迅速分解,从而实现免冲洗猪栏、无臭味、零排放。”这位负责人说。
这家养猪场目前存栏生猪9000多头,因为有了这层神奇的“床垫”,可节水八九成,节约人工费用30%,更实现了污水零排放。而且,这些经过猪粪尿长期“浇灌”的垫料,最终变成有机肥,每吨可卖到600元以上。
“环境好了,也利于猪的生长。”最早引进这项技术的福建洛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永明介绍说,猪舍空气质量大大改善,减少了仔猪发病率,长得快,肉质更鲜美,达到无公害绿色猪肉标准和出口标准。数据显示,使用该技术后,生猪能提前20天出栏,存活率达99%以上,与传统方式相比,每头猪可增收50—70元。该技术还可用于牛、鸡等养殖。
在莆田江口的另一家示范基地,总经理林国徐的电话每天响个不停。在这里,记者碰到一位从深圳一家环保技术公司过来取经的负责人。“听说了国内出现这种新型养殖技术,我们立即赶过来看看,没想到这技术能从根本上削减了COD排放量。”他说。据悉,目前已有来自山东、哈尔滨、内蒙古、湖北、广东等几乎国内所有地区的养猪企业上门,主动要求引进该技术。
“我养了20多年猪,这项技术确实最好,可说是传统养猪业的一次技术革新。”毕业于农大的林国徐高兴地说,以往一提到养殖户,给人留下的往往是污染大户的印象,这种新式养猪模式,将彻底改变养殖户的形象。
有关环保专家介绍说,一头猪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5-8个人,以莆田为例,目前该市应用这项技术养殖的猪存栏量达2万多头,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可处理10万多人口排污量的污水处理厂,效果相当明显。
破解养猪污染难题
作为养猪大省,截至目前,我省生猪存栏数已超过1000万头,养殖业污染问题突出,污染物排放量占排污总量的比重逐步加大,成为影响地表水的主要污染源。特别是闽江、九龙江等江河中上游的大量养殖,已成为重点流域的重要污染源。
根本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关键要靠科技创新。近年来,我省一些规模化养殖场纷纷采用达标排放、种养平衡、沼气生态等技术模式,推动新型生态养殖,但运行费用高、经济效益低,或需配套大面积土地以消纳猪粪水,而且可能污染地下水。
两年前,在了解到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后,省环保部门在全国率先从日本引进该技术,在莆田优利可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先行试验,综合效益良好。经过严密细致的考察和论证,省环保部门在第十届“9·8”投洽会上与日方签订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并在去年“9·8”上,正式引进该技术。
去年以来,我省在9个设区市确定了15家养猪企业为试点单位,实行挂牌管理,验收不合格的将摘牌,全面启动试点工作。根据要求,试点企业要按照统一的图纸、工艺、标准进行建设,统一的酵素进行配比,统一的技术规范进行管理。试点成功后,向全省进行大规模推广,以彻底解决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
日前,由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教授级高工陈尚芹、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教授陈清明等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对该技术进行了评审,认为该技术使废物减量化并资源化,实现了清洁生产,经监测,猪舍无污水排放,排放废气、垫料中有机质和重金属含量等均符合国家标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应加快向全省、全国推广。
“这项技术为全面治理我省畜牧养殖业污染探索出一条新路,将突破发展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瓶颈,推动可持续发展。”省环保产业协会秘书长胡致鹏表示,该项目一旦推广,将有力推进我省乃至全国污染物减排工作。 (记者 潘园园)
责编:谢添实
|